新书连载:《顾世雄》青葱岁月——致和桥上的琴声
《顾世雄》青葱岁月
致和桥上的琴声
作者:徐建国
市井人家的生活,无非是柴米油盐、家长里短。但普通市井人家,也有达官贵人所没有的生活乐趣。夏天,吃过晚饭,一家人来到厨房后面的院子里,在那棵梧桐树下,用几块门板搁在两条长凳上纳凉。在这样的“床”上一躺,凉飕飕的,不比现在的空调房间差。
有一段时间,几乎每天晚上,纳凉的顾世雄总会听到一阵又一阵美妙的琴声从夜空传来。那琴声委婉动听,天籁一般。一天夜里,懵懂的顾世雄,悄悄地起身,在月色中随着琴声,轻轻地走过那窄窄的弄堂,走上了南大街,来到了致和桥边。
他看到一幅美妙动人的图画:宝蓝色的天空下,夜凉如水。在那高高的致和桥上,一个青年坐在桥边那矮矮的石栏杆上,对着映在清澈河水里那白玉盘似的明月,拉
着一把二胡。顾世雄认出了那个拉琴的青年,是自己同班同学的哥哥。只见他左手扣弦,右手拉弓,美妙的音乐就这样如流水般汩汩而出。那一刻,顾世雄忽然对眼前的青年崇拜极了,他想:什么时候,我也能有这样一把二胡?什么时候,我也能像这位大哥哥一样,拉出那美妙的琴声?
致和桥,又称圣堂桥,坐落在枫泾镇南大街 88 号西侧的市河上。因建于元代致和年间(1328)而得名;又因桥堍西曾有玉虚观(圣堂),又俗称圣堂桥。
枫泾致和桥
这座桥与一般的石拱桥不一样的是,它的桥面特别宽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来,枫泾自古以来就有一风俗:新婚夫妇为祈求神灵保佑夫妻恩爱,结婚后必到致和桥上叩拜。夫妻俩从最底下一层阶石开始,一步三拜,过桥,再一层一层拜下去。为了能容下夫妻二人跪拜,因此,致和桥的每个台阶都比较宽。致和桥的台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,那就是每级台阶都是用两块石头拼接而成的,寓“夫妻双双、白头偕老”之意,故又名“夫妻石”。同学的哥哥在致和桥上拉琴,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?这是当时的小世雄还无法理解的事情。
不过,从那晚开始,顾世雄悄悄地迷上了音乐。从此,他常常找借口到同学家,听同学的哥哥拉二胡。听的次数多了,也知道了一些曲目 , 如《江河水》《光明行》
等。当同学的哥哥不在家的时候,顾世雄就会与同学轻轻地把挂在墙上的二胡拿下来,细细研究它的结构,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一把这样的二胡,像这位大哥哥一样,拉出美妙动听的音乐。
让顾世雄爱上音乐的还有两位家人功不可没,一位是他的舅舅,一位是他的母亲。舅舅是苏州评弹团的演员,每隔一段时间,他会从苏州来到枫泾,在枫泾书场唱评弹。舅舅在枫泾的这段时间,简直是顾世雄的节日,他会一场不落地听舅舅演唱《珍珠塔》《薛仁贵征东》等长篇评弹。那悠扬动听的琵琶声,那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,那栩栩如生的形象,随着舅舅抑扬顿挫的声音,出现在顾世雄的脑海里,使他如痴如醉。听舅舅的评弹还有一个好处—免费的,因为是自己的舅舅,自然不会收钱啦!
顾世雄的母亲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。她迷的是“绍兴戏”(就是后来的越剧)。当时越剧表演的曲目,有《五女拜寿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等。情节凄婉动人,唱腔或苍凉或温婉。劳作了一天,吃过晚饭乘凉的时候,母亲就会即兴哼上几句 , 甚至来上一段。平时,只要从广播喇叭里听到越剧,母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,有时会把饭菜烧煳了。说起那些著名的演员,母亲更是张口就来、如数家珍:这是徐玉兰,徐派;那是傅全香,傅派;那是王文娟,唱林黛玉最好!一直像妈妈小跟班似的顾世雄,耳濡目染,从小也喜欢上了越剧。
培养顾世雄热爱艺术的,除了这些长辈,还有就是枫泾这个特殊的人文地理环 境。枫泾作为江南鱼米之乡、吴越故地,居民自古喜爱艺术。据《重辑枫泾小志·风
俗》记载:枫泾“人夸智巧,俗尚奢华”。汪能肃《魏塘人物志》曰:“东南水乡,其人多智。”张选青《平糶序》曰:“枫泾民喜夸尚,习于侈靡,亦沃土之弊然也。”“迎
神报赛,靡费甚于诸方。”顾世雄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,打上了热爱艺术的烙印,渐渐长大成人。
《顾世雄》一书目录
待续
云南知青顾世雄老师和外国友人进行艺术文化交流(知青情缘)
【相聚枫泾】参观知青艺术家顾世雄艺术工作室。(知青情缘)
《不忘初心~顾世雄师生作品展》参观纪实(沈成林)
云南知青顾世雄书画艺术参观记(刘东亮)
《知青情缘》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!
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,积极投稿,成为《知青情缘》的读者和作者。
投稿邮箱:
564636138@qq.com